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作為中學生,你理想中的國民教育是怎麼樣的呢?

近日報章再次出現一連串有關國民教育的爭議: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進一步加強國民教育,並建議將國民教育與德育科正式合併。巧合的是,劉曉波事件及趙連海事件同時令不少港人質疑內地政府執法的透明度,是次的國民教育的推行問題就更加複雜。福建中學黃均瑜校長的社評(見下),便引發起了不少學校對國民教育的反思。
作為中學生,其實你期望學校給予你怎麼樣的國民教育呢?

黃均瑜﹕國民教育走進課堂仍然是禁忌嗎?(節錄)
(明報)2010119 星期二 05:10
全文見下:


明報專訊】每當特區政府    建議加強國民教育,總會招來謾罵與批評。今年施政報告提出「進一步加強國民教育內容,使這個課題成為獨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社會上隨即出現反對論調。本來,香港社會言論自由,各人都有表達意見的自由和空間,但如果論點來來去去都離不開「洗腦論」和「狹隘論」,那麼,這只顯示出香港儘管已經回歸了13年,不少事物雖然都在開放、在進步,但在某些論者心目中,國民教育似乎依然停留了在歷史某一時空

以「地球村」概念取代 不敢苟同

提出「狹隘論」的論者普遍將國民教育等同於民族主義,並批評國民教育已不合時宜,應該以「地球村」的概念取而代之。對於這一觀點,筆者不敢苟同。公民教育包括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五大範疇,每個地方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例如內地普遍在公德意識方面比較薄弱,改革開放之後,便特別針對這方面來加強。至於香港,因為歷史原因,國民教育成為長期以來的缺口,回歸後加以補足,實屬應有之義。再者,內地的制度和生活模式,有別於香港人所熟悉的西方模式,讓學生加深對中國模式的了解,也是理所當然。特別是中國經濟在最近30年高速騰飛,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中國經驗、中國模式成為了全球新興的研究焦點,此乃大勢之所趨。正當全世界都正視這股新崛起的動力,偏偏在本土卻被人醜化、低貶、視如不見,甚至加以隔離,豈非怪哉?

「地球村」是一個理想和美好的概念。現實中,全球一體化的步伐雖然急速,但說到底,國際社會仍以國家為本位,以國家去區分你我,人流如是,資金流動亦不例外。每個人進出國家都要持有隸屬於某一個國家的護照,抱歉世間上仍然未有「地球村護照」的發明。現實中,只有當遇上外星人的時候,我們才會說自己是地球人罷了!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推動國民教育乃天經地義之事,每個國家都在做,「洗腦」之說和「狹隘」之說,只不過反映出論者從心底裏抗拒推行國民教育而已,也大概只有香港這個地方,才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罷?

通過親身接觸 讓學生自己下結論

事實上,推動愛國並不等於否定中國有落後和不足之處,國家政府的工作報告也不迴避這些問題。正因為看到國家仍有落後與不足,才有施展抱負的空間。論者怪罪國民教育沒有高唱國家的黑暗面,其實國家的負面信息媒體每日都會有,自不需我們代勞。關鍵是所有結論都應該在相對充分的正面和反面理由支持下才能作出。

因此,在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中,全部正面或全部負面的信息無助於學生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最重要是通過親身接觸,通過資訊與數據的蒐集,讓學生自己作出結論。如果發現國家現况未如理想,那麼,立志推動國家發展,才是國民教育的成果。

在過去一段很長的日子裏,在課室推動國民教育是一種禁忌,如今回歸了13年,這禁忌仍要保留嗎?

作者是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

其他回應文章:
1. 池卓龍﹕國民教育應走出課堂——反思母校黃均瑜校長的話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117/4/lb3p.html

2. 張銳輝﹕如果以「趙連海被重判」作為國民教育教材 ——回應黃均瑜校長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111/4/l7c9.html

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十一月題目一:結婚一定要買房子嗎?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早前跟一批中學生、大學生真情對話。有學生向鄭局長訴苦:他的女友說如果他買不起房子,就不會嫁給他,但如今樓價極高,普羅大眾很難儲錢做業主,政府現今的住屋政策支援又嚴重不足,他實在不知道怎麼辦。

問題:
結婚一定要買房子嗎?政府有責任幫助市民「上樓」嗎?如果你是鄭局長,你會如何回應這位學生?(字數不少於250)

詳情可參考
2010年10月24日成報報導內容:
http://www.singpao.com/NewsArticle.aspx?NewsID=123762&Lang=tc